發布時間:2020-08-03 點擊:151
"國家公園信陽全域旅游"的開發新模式不失為一種可以促進旅游集約用地,拉近居民游客心理距離和突破旅游項目空間限制的可行模式?!?/p>
目前,我國旅游業已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后工業化時代、大眾旅游時代與自駕游時代的相繼到來,旅行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全方位、深層次的旅游體驗需求逐漸高漲。
但是,現在旅游產品供給與社會多元化需求已經不相適應,亟需結構性調整與改革?;诖?,國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與模式,可謂正當其時。
那么,信陽市在如火如荼的全域旅游大潮中如何突出特色呢?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信陽以“國家公園”導向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比較符合區域特點,即“市園合一,市在園中、園在市中”的理念,以“國家公園”形式,打破景區縣區邊界,按生態、文化與旅游等功能分區,謀劃整個市域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國家公園”是指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其作用是景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資源環境的考察與研究;旅游觀光業的可持續發展??梢?,“國家公園”與全域旅游“以人為本,生態為先”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所以,信陽嘗試創建以國家公園為導向的全域旅游示范區,是一條生態文明和旅游發展共贏的路徑,也是大別山區旅游扶貧的一種實踐。
創建思路
(一)發展思路
全面落實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要求,結合國家公園、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按照“全域景區化、景區公園化、生態經濟化”目標,以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不斷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改善旅游服務環境、提高接待服務水平。
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機制,發揮旅游業在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中的作用,實現“旅游+”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旅游產業向深度和廣度空間拓展,確立旅游產業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把信陽建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二)新模式構建
1、升級“公共屬性”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
全域旅游要實現共建共享,回歸旅游資源的公共屬性。國家公園全域旅游模式更注重公共旅游資源整合和開放式管理,通過形成全域整體發展的態勢,集中供給公共旅游休閑產品,既加強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同時又增進生態旅游的趣味性。
2、構筑“點-線-面”的全域旅游系統
以點帶片,細胞式發展。新模式下的全域旅游更注重“適度留白”,設置一定的生態緩沖區和自然分隔區,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游憩生態系統,從而形成一個保護開放空間的“精明增長式”園區。
連片成區,無障礙一體化對接。新模式下包含多個旅游吸引地,需要科學合理組織動線,可以通過田園步道、景觀綠道、自行車道、自駕慢行道、景區索道和景區小火車線路、觀景平臺等公共交通設施,把公園、景點、村莊、生態景觀等串聯起來,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體系,確保物流和人流有序流動。
聯區成體,系統化管理。新模式下的特色小鎮之于公園承擔著旅游集散文化展示、休閑商業、社區居住、后勤保障等功能,既能對外形成功能性的輻射力,又對周邊游客形成的向心式的吸引力。因此,特色小鎮可以肩負區域的旅游安全管理、標準體系制定等職能,提升旅游服務水平。
3、豐富信陽全域旅游目的地內涵
新模式本質是圍繞“旅游+”的概念進行旅游功能與其他功能的組合創新,其發展的重點在于如何依托各鄉(鎮)的旅游資源,差異化打造“一園一特”、“一鎮一色”的特色品牌。
“旅游+生態”可設計南北植物大觀園、田園綜合體、農業公園等。
“旅游+文化”結合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元素,積極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品。
“旅游+健康”具有天然契合性,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專業團隊,提供專業化高品質的康療服務。
“旅游+體育”開展登山、騎行、徒步等健身類體育游,有針對性的設計自駕露營公園、低空運動公園、徒步探險公園、家庭度假公園等項目。
“旅游+工業”可以鼓勵地方企業擴展旅游業務,研發特色旅游商品,建設適宜工業旅游的園區。
總之,全域旅游發展離不開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管理、服務和設施配套等要素的全方位整合,為了實現“脫貧富民”和“旅游本土化”的雙贏局面,“國家公園信陽全域旅游”的開發新模式不失為一種可以促進旅游集約用地,拉近居民游客心理距離和突破旅游項目空間限制的可行模式。
工作策略
(一)改革機制,構建現代旅游管理體系
改革創新全域旅游統籌發展體制,形成各部門聯動,建立旅游綜合協調管理機構,因地制宜推進綜合管理、執法體制機制建設,成立“1+3+x”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或其他聯合執法機構,為全域旅游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
(二)規劃先行,完備旅游空間域和要素域
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將全域旅游規劃與信陽各項規劃進行銜接,真正實現“多規合一”指導開發,促進全域旅游發展。
1、突出特色,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
(1)結合區域資源特色,旅游板塊優化升級,重點區縣先行先試。
以312國道、滬陜高速為中軸線,中部片區以潢川縣、光山縣等重點發展農業公園特色和次中心城市核的“潢光一體化”旅游集散中心。
北部沿淮經濟帶,以淮濱縣、息縣、羅山縣等重點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及濱水休閑產業。
南部大別山區,以新縣、商城縣、浉河區等重點發展山地生態休閑度假與大別山三省六市融合打造國家級重點紅色旅游示范區、創新區。
另外,以浉河區等為代表的“國家茶旅一體化”示范區;以平橋區、浉河區的城鄉結合部,做好“環城游憩帶”建設,為市民提供“第三空間”的休閑功能;以新縣、商城縣、浉河區等抓住率先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機遇,爭取盡快驗收,為全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積累經驗。
(2)整合“三山兩湖”區域,鑄造信陽精品旅游集聚區
“三山兩湖”指雞公山、靈山、天目山、出山店水庫與南灣湖。該區域旅游開發起步早,旅游資源富集度高。登山避暑、宗教朝拜、特色農林產業和適度發展高端休閑度假旅游??梢哉f“三山兩湖”區域是信陽山水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發展定位的強有力支撐。
(3)著力茶旅一體化,開創首個茶文化田園綜合體
茶旅一體化是茶產業與旅游業一體化發展的備受歡迎的旅游新模式,構成“農業+文旅+田園社區”有機閉環的田園綜合體旅游業態。積極推進“茶生態、茶景觀、茶文化、茶產業”等與旅游結合的“六產”融合發展,發揮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提供多類旅游業態。
(4)秉承大別山精神,探索“紅+N”旅游綜合體發展模式
突出“紅+綠”、“紅+古”、“紅+農”等業態,打造信陽紅旅小鎮和紅旅村,讓信陽紅色旅游資源成為老區人民的幸福源泉。
2、補齊短板,加強旅游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完善旅游廁所、停車場、環保設施、標識體系建設
持續推進廁所革命,使旅游廁所數量充足、質量達標、深入城鄉、全域覆蓋。加快城區、景區、游客集中場所停車場改擴建步伐,鼓勵建設自駕車與房車營地。
在城市出入口、機場、車站和旅游景區、賓館飯店、主要街道、縣區人流集中場所等處,設置符合國家標準的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旅游指示標識和交通引導標識。
(2)加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十三五”期間,信陽擬新開工建設鄭武二線高速、明港至雞公山高速、沿大別山高速等三條高速公路,以及G107、G312兩條干線公路繞信陽市區段新建改線建設項目。
形成覆蓋城鄉、內聯外通、層次分明、水陸兩便、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保證游客進得來、出得去,旅游活動有序開展。
(3)完善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務體系
加快市、縣級旅游集散中心建設,完善集散中心交通、信息咨詢、產品營銷、綜合服務等功能。在3A級以上景區、重點旅游村鎮以及機場、車站等游客集聚區規劃建設旅游咨詢中心。
(三)精準施策,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富民
信陽下轄有6個國家級貧困縣,應發揮鄉村旅游的精準扶貧功能,制定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加大對扶貧重點村交通基礎設施、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農民工返鄉進行旅游創業就業,加大對鄉村旅游人才的培訓力度,引導當地居民與各類資本投身鄉村旅游發展,鼓勵和支持精品農家樂、精品民宿發展。
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建立鄉村旅游優質農副土特產品名錄,推動貧困村在臨近景區景點、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立鄉村旅游購物點。
(四)多措并舉,抓好全域旅游整合營銷
打造特色鮮明、富有地域特色的個性化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全域旅游不能搞“千城一面”,要有特色和個性,彰顯“山水信陽?休閑茶都”品牌形象。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打造跨區域、跨平臺、跨終端立體性營銷體系。
實施精準營銷,積極運用大數據等高科技分析手段,組合針對性、適應性、靈活性的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積極挖掘生態、季節、人群、個性喜好、自由行等產品線路,打造一批“山、水、茶、學、養”特色旅游產品,形成專項產品市場,滿足各個消費市場均衡發展。
(五)多管齊下,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游企業和旅游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重大旅游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引進一批有實力的旅游投資商,落實2-3個實體旅游項目。
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增就業、惠民生的新引擎,將成為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載體,將成為促進社會變革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