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6 點擊:73
“全域旅游”是現象級熱潮,一經提出就備受關注,各地積極響應,踴躍參與創建。國家旅游局已批準500多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9%;總人口2.56億,占全國人口的20%。此外,國家旅游局還批準了海南、寧夏、陜西、貴州、山東、河北、浙江7省為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單位。緊鑼密鼓的創建工作仍在持續推進,全域旅游仍在持續升溫。
“生態保護”提出多年,盡管采取了系列措施,但行動力略顯薄弱,治理成效不甚明顯。生態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活動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各地“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使得生態保護受到“冷落”和“邊緣化”。
表面上兩者“一熱一冷”,重視度不同,行動力有別。實際上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推進著“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全域旅游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增長點和有效抓手。特別是在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態和旅游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
全域旅游具有天然的與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戰略對接和融合發展的優勢。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旅游發展,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推進旅游綠色開發與低碳運營,全面實施產業融合與升級,推進“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全域旅游,必須夯實“生態綠色”根基。旅游業是資源環境依托型產業,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生態紅線,強化生態保護,大力推進生態培育,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讓生態更好,環境更美;要以創新為引領,加快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生態農業,堅決拒絕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努力形成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為全域旅游鋪好生態環境路。
打造全域旅游,必須實現全民共享目的。旅游是生態產業,也是富民產業,把旅游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把旅游產業發展成主導產業,讓旅游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緊扣游客量、旅游投資、旅游收入等指標加快發展,努力實現旅游井噴式增長,拉長生態長板,補齊脫貧短板,真正把生態優勢、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更多老百姓享受旅游發展紅利,特別是生態良好經濟落后地區的人民。
打造全域旅游,必須開發生態旅游產品。生態旅游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旅游方式,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濕地公園、沙漠公園、水利風景區等為主要載體的生態旅游目的地體系。以“旅游+生態”為指引,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結合森林、湖泊、山地、濕地、河流、氣候等生態旅游資源,構建體系完整、功能齊全、類型多樣的生態旅游產品,豐富充實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加強生態保護,仍需借力全域旅游發展。旅游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催化劑和媒介。目前,八成的自然保護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生態旅游,以野生動物觀察、自然生態考察等為主要形式。對于部分自然保護區來講,生態旅游及相關服務凈收入已占到年創收總凈收入的一半以上。只有厚植生態優勢,做優生態樣板,讓廣大群眾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飯、發上旅游財,努力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才能對得起大自然的珍貴饋贈,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一方山水、造福一方百姓、推動一方發展。
加強生態保護,仍需依賴全社會齊抓共管。生態保護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以實實在在的成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全國人民。建立各級黨委、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負總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嚴格督察督辦,營造企業施治、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
加強生態保護,還需全域旅游軟環境建設。將全域旅游生態文明與推進文明旅游相結合,通過開展活動、組織教育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強旅游生態文明宣傳與教育,進一步提升旅游從業者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培育旅游者綠色旅游的意識和行為,提高全社會綠色消費的自覺性。
以生態保護推進全域旅游綠色發展,在提質增效中釋放新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要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把生態與旅游結合起來,把保護與發展統一起來,切實做到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實現全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對生態旅游資源的分級分類保護,根據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氣象氣候景觀、人文生態景觀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保護措施,做好與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優化旅游項目的建設地點,合理確定建設規模。
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區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自然遺跡和瀕危物種分布區、水源地保護區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態區域,嚴守生態紅線,禁止旅游項目開發和服務設施建設。
在景區建設中實施綠色旅游引導工程,在旅游景區、賓館飯店、民宿客棧等各類生態旅游企業開展綠色發展示范。落實生態旅游相關企業的環保責任,實施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完善市場調節、標準控制、考核監管和獎懲機制。建立游客容量調控制度,按照《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嚴格限定游客數量、開放時段和活動規模,健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等其他保護管理制度,嚴格評估游客活動對景區環境的影響,規范景區工作人員和游客行為。
優化全域旅游生態空間發展布局,以生態旅游片區為依托,以生態旅游線路和風景道為載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不同地區生態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別化發展,形成旅游產業全域覆蓋,努力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以生態理念定位旅游產品特色。推進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簡單復制、粗暴克隆。圍繞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定位,以全域旅游抓手,遵循“一景點一特色、一景點一主題、一景點一形象”的原則,大力抓好特色旅游鄉鎮和鄉村旅游建設,注重個性化、差異化打造,積極開發生態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與民俗體驗旅游等新產品,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
以生態項目拉動旅游設施升級。旅游項目是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和載體。把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和旅游投融資緊密結合起來,以規劃為指導,以項目為載體,以旅游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重點景區提質工程,策劃包裝重大旅游項目,不斷完善生態停車場、生態廁所、綠色飯店、生態綠道等生態配套設施。
以生態公園提升旅游城市品味。以大面積綠地公園為重要節點,以江河兩岸、城市道路為依托,建設城市生態廊道,以社區綠地、單位綠地為補充,構建“點-線-面”結合的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依托自然山水,營造山水園林城市意象,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宜游水平。
全域旅游的落腳點是生態,也就是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良好的自然生態保護,是全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場所。產業生態化不僅要求發展的產業符合生態要求,與自然生態高度融合,能夠保持甚至凸顯生態優勢,還要求發展的產業能夠形成產業鏈和生態圈,企業集聚,促進資源有機整合。推進生態旅游集約化、低碳化、綠色化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關于全域旅游發展中做好生態保護的幾點建議:
一、在全域規劃編制中突出生態保護。旅游規劃是一地旅游發展的構想與藍圖,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政策性、綜合性和指導性,是旅游發展的總抓手和總引領。首先要樹立生態理念。規劃編制過程中,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正確處理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把城市發展、土地利用、城鄉統籌、循環產業和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旅游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考慮旅游要素和服務功能,突出體現地方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再者要合理規劃布局。全域旅游的中心是全域謀劃,全景覆蓋。因此,在城市規劃中,要注重城景結合,著力生態宜居環境,通過城市景觀設計,打造中央休閑區,展現城市風光。在鄉村規劃中,要結合城鄉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打造集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秀美鄉村。要樹立全域大景區的概念,規劃好城鎮、交通干道沿線、江河庫渠沿岸,集點、連線、成片,突出人文性、生態性、休閑性,構建全域旅游大景區。還要保持特色風貌。規劃編制要注重保護原有的生態風貌,避免大拆大建,亂砍濫伐。在名鎮、名村、風景名勝區的規劃中,要保護好村莊肌理、民宅特點、歷史建筑風貌,體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和民俗文化。
二、在全域景觀化中立足生態保護。景區景點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建設中,必須更充分地考慮生態保護的需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一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優先的原則。在開發中加強保護,完善景區配套服務設施,減少過度建設,注重自然景觀的觀賞性和人文環境的體驗性,充分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和地質構造的獨特性,以有效的保護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二要堅持建設與景觀結合,打造全域大景區。在小流域綜合治理時要像維護有生命的動物呼吸功能一樣,保持河水與兩岸陸地的順暢交流,采用生態護坡護岸技術,如草地、喬木和灌木護岸,天然透水材料或透水混凝土砌塊結構護岸,注重生態景觀,讓河道流暢、水清、岸綠、景美;在工程建設中注重做到“不砍樹、不推山、不填塘”,特別是道路建設,既要注重通暢性,還要注重旅游化,打造景觀路、生態路。三要加強環境容量分析,合理控制客流。要根據景區實際,合理設置最大客流容量,加強客流監控,及時進行引導分流,減少因資源過度利用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四要健全機制,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建立景區餐廚垃圾、污水處理環保系統,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修復力度,建立補償機制,最大程度的保護景區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在全域參與主體中倡導生態保護。游客,旅行社、導游等旅游服務機構和人員,旅游開發企業和旅游管理者等作為旅游的參與主體,是全域旅游的具體實踐者。針對游客,要加大宣傳引導,積極倡導低碳、環保、綠色、健康的出游方式,避免旅行活動給環境帶來人為破壞。針對旅游服務行業,要著力培養、造就一支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知識全面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使之成為生態旅游理念的踐行者、倡導者。針對開發企業,要強化教育管理,使其在景區開發建設中,堅持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建設開發和在建設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走可持續的景區建設發展之路。對旅游管理者,要加強教育培訓,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促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在規劃編制、旅游管理等活動中,自覺維護環境,保護生態。同時,要在全社會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充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氛圍。要不斷壯大民間環保志愿者隊伍,加快實現村級環保協會全覆蓋,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普及低碳環保知識,鼓勵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熱”需要“冷”思考,“冷”也需要“熱”動力,看似矛盾的存在,實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相互推動。全域旅游建設發展中,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生態打底,實現綠色增長。在守護“青山綠水”中贏得“金山銀山”,走出一條以“綠色發展”提升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帶動“綠色發展”的路子。
(作者單位:北京九鼎輝煌旅游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