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29 點擊:408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蓖瑫r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所以,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是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舉措與手段。在數千公里的黃河流域,先民們便定居在這里。從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先后興起了夏、商、周文化,又經歷了秦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核心、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完整的體系。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哺育了中華兒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河南,是“黃河之心”,在黃河流經的9個省區中,對黃河的感情,河南是那樣深切又復雜。一部河南黃河史,既是黃河本身的變遷史,也是以黃河為軸帶的河南經濟的發展史、社會的演進史、科技的進步史、文化的孕育史。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的建設,對于促進河南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提升河南人民幸福感、推動河南黃河經濟多樣化創新發展,均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一、最具傳播力的黃河文化,在河南
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提到,“黃河文明經歷也見證了多個朝代,在上、中、下游形成了河湟文化、中原文化、海岱文化,這些文化豐富多彩,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倍性幕c中華文明有著最為親密的關系。
1.中原文化在黃河文化中處于重要地位
文化的基石是文字,從倉頡造字,到安陽甲骨文出土震驚世界,東漢中原學者許慎《說文解字》,統一了中國人對字義的來源和理解,河南是中華文字之源。同時,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地區是中國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歷經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遼、北宋、南宋、金等先后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此。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歷史上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在古代歷史上,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這也是“中國”名稱的由來。
2.河南區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河南的區域文化包括河洛文化區、河內文化區、黃淮文化區、楚文化區和天中文化區,這些文化之間的交融與發展,促進了中原文化甚至中華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河南的語言、書籍、藝術品、建筑,宗教、禮儀、音樂舞蹈、民俗等,以及今天例如鄭州的炎黃文化、少林文化,開封的大宋文化,焦作的太極文化等等,都成為了今天人們認識中原、了解中原、傳承中原文化的載體和途徑。
3.河南區域是黃河文化演進的重要載體
河南區域的黃河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推進、社會的變遷,不斷更新迭代的演變。古代的黃河文化,近代的黃河文化、當代的黃河文化,每個時代都在訴說著每個時代的黃河故事,同時也形成了每個時間、空間里的黃河文化個性體系。
當然,黃河“水患”,多災多難,鑄就了河南人民的治水智慧與頑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也是今天黃河文化體系不可忽略的精神元素。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共2540年間,黃河泛濫次數 1590 余次,其中大的黃河改道26次,最為嚴重的是5次,黃河下游兩岸人民與水患的斗爭史,塑造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和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三門峽的中流砥柱精神、新鄉的太行精神、安陽的紅旗渠精神,都是黃河精神的演進,也是形成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二、最具多樣性的黃河景觀,看河南
1.黃河在河南“承上啟下”
黃河河南段,是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度地段,是黃河中游和下游的過渡地段(桃花峪黃河大橋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是黃河擺動起點的地段;是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分界的地段。所以,河南段的黃河,承啟了中國的第二和第三階梯,黃河的中游和下游,黃河的河道與故道,也孕育了黃淮海平原。河南的黃河,是承上啟下的黃河。
2.黃河在河南“新老更替”
所謂“新老更替”,是指黃河在河南擺道,形成了新河道與故道的更替。河南的黃河河道包括現行河道和明清黃河故道兩部分?,F行河道,西起三門峽市所屬靈寶市豫靈鎮與陜西、山西交界處,東北到濮陽市所屬臺前縣吳壩鎮與山東交界處,全長711公里。明清黃河故道,是指從開封市的蘭考縣到商丘市的虞城縣,全長約150公里的歷史河道。
黃河河道河南段,由西至東穿越三門峽市、洛陽市、濟源市、焦作市、鄭州市、新鄉市、開封市、商丘市、濮陽市共9個地級市和靈寶市、陜縣、澠池縣、新安縣、孟津縣、孟州市、溫縣、武陟縣、鞏義市、滎陽市、中牟縣、原陽縣、封丘縣、開封縣、蘭考縣、民權縣、虞城縣、長垣縣、濮陽縣、范縣、臺前縣21個縣市。
3.黃河在河南“一段一色”
黃河河南段的地貌景觀極具特殊性,按地貌和資源特征大致可以分四段:高山峽谷段,山地、峽谷地形為主,地勢起伏較大,海拔較高,以三門峽水庫、西霞院水庫和兩岸山水為特色;低山河谷段,低山、丘陵、河道、河谷相間分布;懸河灘涂段,黃河改道北上,懸河、灘涂、濕地等景觀突出;故道濕地段,地勢較平坦,有河道、湖泊濕地分布。河南的黃河地貌景觀,其類型的齊全在其他省區的黃河景觀中是極為少見的。
三、黃河文化資源競合,說河南
1.以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為目的進行資源梳理
黃河文物與文化資源散落在河南省沿黃的21個縣市,形態分散,數量巨大,保存程度不一。河南的黃河文物資源除了可放于博物館展陳的可移動文物外,更涉及到大量的不可移動文物,例如古建筑、紀念建筑、石窟寺、石刻、文化遺址、古墓葬、紀念地等。同時,在黃河文化資源方面,還涉及到民俗民風、文學創作、音樂歌曲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需要對文物和文化資源的體系進行科學的梳理與整合,從而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2.注意與其他國家文化公園的關系的協調
河南與目前“大運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發展均有關系,如果以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資源進行黃河文物和文化資源類型的劃分,黃河文化最直接相關的文物和文化資源與大運河、長城、長征文化公園會有交集。所以在管控的過程中,需處理好與其他文化公園在資源統籌、項目定位、產品開發等方面的關系,確定好以哪類文化為主,哪類文化為輔。有些可能是以黃河文化展示為主,兼顧長征文化和長城文化;有些可能是以長征文化展示為主,兼顧黃河文化和長城文化。
3.充分發揮原有品牌、資源的優勢
河南的黃河流域水利工程較多,黃河景觀類和黃河水利類資源,在河南黃河文旅產業發展中具有明顯優勢。同時,圍繞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經典景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均是已經具備一定影響力的景區或博物館、文保單位,要充分研究其區位、地貌、空間、景觀等特征,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融合,使其重新煥發新生活力。
四、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的發展建議
(一)景區帶動
1.確定“龍頭帶動、重點支撐、多點輻射”的發展格局
根據河南黃河沿線的區位、地貌、文化、景觀等特征,確定龍頭景區、重點景區、支撐景區等具有多個層級的黃河文化景區體系,以圍繞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水利風景區等資源,重點培育一批核心黃河旅游吸引物或標志性旅游項目,以文旅融合為思路,提升完善黃河文化展示內容,融入黃河文化體驗產品,帶動黃河旅游產品從以大眾觀光向游覽游憩、休閑度假和體驗參與并重轉變,構建層次分明、內容豐富的吸引力體系,形成“龍頭帶動、重點支撐、多點輻射”的立體化全景河南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發展格局。
2.發揮龍頭景區的帶動作用
國家5A級景區河南省共9家,其5家分布在黃河兩岸的焦作、洛陽、開封和鄭州,形成了當前以鄭汴洛與焦作四大城市構成的旅游黃金帶。濟源黃河小三峽景區、龍門石窟、豫西大峽谷、黃河小浪底、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龍潭大峽谷、清明上河園等7大景區,是河南黃河流域景區典型的代表。
鼓勵和支持河南黃河區域創建“國家A級景區、度假區、濕地公園等”,積極吸引國內外專業機構與黃河區域內旅游景區合作,提升管理運營水平,提高效率和效益,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3.創新景區項目建設
借助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的建設,進一步深挖黃河文化內涵,整合提升及創新建設。例如,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盛世黃河壇、開封地上懸河生態旅游區、蘭考灣黃河濕地公園、平原新區“黃河謠”生態文化旅游帶、武涉縣嘉應觀黃河苑旅游區、中華農耕文化園、河洛文化旅游區、中華歸根園、黃河故道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園、開封黃河疊城遺址文化園、黃河龍鄉文化園、原陽黃河稻米文化園、陳家溝太極文化國際旅游區、絲綢之路文化園區等一批黃河文化旅游綜合項目,促進資源資本的流通與運轉。
(二)縣鄉(鎮)村協同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名城、名鎮、名村,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共有歷史文化名城123座城市,分布在黃河流域九省的有24座,其中,河南省境內有8座,約占全流域總量的33%,它們多數分布在黃河兩岸,且鄭州、洛陽、開封和商丘都在黃河(河南段)。分布在河南省境內的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共11個,其中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0個,歷史文化名村2個。
1.黃河特色鄉鎮與鄉村的整合打造
依托沿黃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遵循文化與生態并重的開發方向,以沿黃河地區農耕文化遺產為靈魂,突出不同區段的地域鄉土文化特色和生態特點,培育發展一批歷史文化傳承、民俗風情展示、健康養老養生、休閑度假、觀光體驗類特色旅游村鎮。圍繞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傳統手工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發展一批特色產業小鎮;圍繞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創新創業等培育發展一批特色服務小鎮,形成“一鎮一景、一鎮一色、一鎮一韻”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2.分區段鄉(鎮)村建設重點
依據黃河各區段的自然地貌特色及文化特點,將各區段的鄉鎮鄉村發展重點歸納為:靈寶市至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河段,重點培育具有峽谷和黃土高原風貌及民俗風情的生態、文化觀光、休閑和度假產品。小浪底水利樞紐至蘭考縣河段,與洛陽、濟源、焦作、鄭州、新鄉、開封都市鄉村旅游圈互動發展,以特色村、鎮為主要載體,重點培育尋根拜祖、中國功夫、民間技藝、工藝美術、健康養生和特色美食等鄉土文化旅游產品,成為中原歷史文化旅游的農耕文化核心區。蘭考縣至臺前縣河段,重點培育灘區、濕地生態游和冀魯豫邊區紅色旅游產品。
三門峽市——三門神工開,黃河天上來;洛陽市——展百里黃河畫卷,賞千年絲路風情;濟源市——濟水之源,黃河之濱;焦作市——神奇云臺山,大美黃河水,鄭州市——華夏之源,大河之南,新鄉市——夢里黃河情,畫里太行韻;開封市——賞地上懸河,訪地下王城;濮陽市——尋覓黃河濕地,相約生態濮陽;商丘市——黃河古韻,盡在商都。
3.打造“黃河文化村”示范工程
在河南省黃河沿岸區域重點打造多個“黃河文化村”示范點,“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宜居、宜業、宜游的“公園鄉村”。將依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编l村振興的總要求,按照產業帶動、鄉村旅游、生態文明、民俗特色等不同類型進行打造。產業帶動型,主要圍繞高效農業、現代農業、創意農業等園區開展創建,在園區周邊選擇條件適合的村寨實施房屋亮化、環境改造、鄉村清潔工程;鄉村旅游型,充分考慮各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貼近實際,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實效;生態文明型,重點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節約和保護農業資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民俗特色型,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舉辦特色節事,開辦農家樂、銀飾加工店、旅館等,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產業支撐。
(三)產業融合
1.“文旅+”
文旅融合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內容之一,規劃發展例如小浪底、三門峽、花園口等一批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旅企業,協調發展豫晉陜、冀魯豫、豫皖蘇3個文化旅游協作區。沿黃古都游、沿黃古鎮游、沿黃華夏明文體驗游、黃河文化研學游等特色文化旅游線路產品。設置一些非遺的展演活動、黃河文化主題的旅游演藝、黃河文化公園音樂節,黃河文創商業街區等,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發揮集群效應。
河南是唯一四個國家文化公園均有涉及的省份,可以倡議成立“國家文化公園發展聯盟”,并在召開“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論壇”。加強黃河文化科學研究,弘揚黃河主題的文學、藝術、影視劇等作品形式的發展,例如打造黃河文化題材豫劇、京劇,加工提升話劇《焦裕祿》、曲劇《情系母親河》等。
2.“農業+”
圍繞農民、農村、農業三大主體,通過農業現代化+,推動河南沿黃優勢農業產業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并通過后備箱工程推動農副土特產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以“農業+”為抓手,通過創新農業發展方式、拓展鄉村休閑空間、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做活農村第三產業,推進河南黃河沿線流域的休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路徑包括:苗木花卉+,打造景觀農業;農事活動+,發展創意農業;傳統村落+,發展養生農業;有機農產品+,發展品牌農業;民俗文化+,發展研學農業;鄉村度假+,發展鄉村民宿等。
3.“工業+”
圍繞“以文帶工,以工促文”的發展理念,挖掘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新型工業資源,通過發展黃河工業遺址觀光、新興工業生產工藝體驗、黃河非遺手工業研學等新業態,實現文旅業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帶動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建設河南沿黃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助力城市轉型發展。
4.“服務業+”
整合黃河沿線流域現代服務業的新優勢、創新休閑業態,通過公園+,發展文旅演藝、體育;健康、商貿、城市綜合體等;借助新興科技,多業態融合,形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旅游+健康+體育+文化+養老”等大黃河幸福產業鏈。
(四)業態引領
(1)“黃河+都市”之量身定制黃河慢生活
完善城市休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洛陽、開封、鄭州、焦作等沿黃主要城市建設大型旅游綜合體、主題功能區、中央游憩區、休閑街區、郊野公園等建設。發展沿黃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公共游憩、運動休閑空間與黃河的。
(2)“黃河+生態”之美麗黃河立體生態
依托黃河沿岸生態治理工程,打造沿黃河干流、支流的等多條風景廊道,提升觀景平臺功能。依托黃河、山峽、濕地、懸河、灘涂等生物多樣性等立體景觀資源,對沿線重點景區進行提檔升級,在共同做好生態保護的基礎上,聯合打造豐富多彩的生態觀光旅游產品體系。實施“一河兩岸”濱水休閑觀光游憩工程、都市景觀風貌與環境治理和亮化工程,提升沿黃城市觀景功能,打造“水城夜景”品牌。利用區域內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支持發展生態、安全、綠色的食品加工業,壯大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優勢產區與加工企業集中配套的農產品加工基地。
(3)“黃河+康養”之黃河休閑養生養老綜合體
大力推進沿河健康、保健、醫療、養老產業與休閑產業的融合發展,重點發展生態養生養老、鄉村田園養生養老、溫泉養生養老、醫療保健養生養老等項目。發揮少林文化、太極文化等養生文化及中醫藥產業優勢,依托河南省現已公布的21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9個長壽之鄉中的沿黃區域的資源發展基礎,開發多樣化養生旅游產品,建設綜合性康養旅游基地。
(4)“黃河+汽車”之黃河自駕游體系
積極發揮社會資本在建設自駕車旅居車營地中的主導作用,編制沿黃國家旅游風景道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建設規劃,制定自駕游目的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標準,建設10個不同類型,經營和管理服務水平高的示范性營地。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將營地標識納入公共交通標識體系,鼓勵服務商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智能服務平臺提供自駕游線路導航、交通聯系、安全救援和汽車維修保養等配套服務。完善自駕游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沿黃自駕車旅居車租賃產業,推廣沿黃精品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線路。
(5)“黃河+體育”之黃河體育運動休閑
引進水上運動、低空飛行、武術表演、汽車營地、極限運動等沿黃戶外休閑項目與新型業態,推動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建設10個體育旅游示范基地、體育運動休閑小鎮、體育旅游精品線路,推出千里走單騎國際沿黃自行車賽、國際沿黃徒步大賽、中華武術節等一批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和活動。引導和鼓勵沿黃9市特色體育場館、設施和基地向旅游者開放共享。
(6)“黃河+共享”之共享黃河驛站體系
共享經濟時代,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結合旅游者的消費觀念和旅行方式,以“共享旅行”理念變革傳統交通、住宿、導游陪同、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等旅游環節,激活并釋放閑置資源,開發沿黃共享驛站游,推進共享民宿、共享租車、共享單車、共享營地、共享農莊等新型業態,帶動游客與當地居民的全面接觸,獲得比傳統旅游更加深入的體驗,實現旅游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促進旅游產業的重構。
(7)“黃河+購物”之黃河時尚休閑系列
鼓勵和扶持旅游紀念品開發公司成立研發中心,培育研發隊伍,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黃河特色的旅游商品或紀念品,如陜縣剪紙、洛陽三彩、黃河澄泥硯、朱仙鎮木板年畫、開封汴繡、濮陽麥稈畫、黃河泥玩、鄭州黃河酒等;鼓勵和支持建立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基地,至少形成沿黃每個省轄市各確定1個旅游商品生產基地;條件成熟的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區(點)規劃建設旅游商品城或旅游購物一條街,實現商戶集中經營;在河南省黃河沿線區域的旅游集散地、重要旅游景區(點)及周邊地區和旅游商品生產基地,建設旅游紀念品商店,形成特色化和專業化經營點;河南省黃河沿線旅游城市定期舉辦旅游紀念品設計競賽,對榮獲旅游企業進行獎勵,對獲獎紀念品大力支持進行推廣宣傳。鼓勵和規范農牧戶出售土特產品。
(8)“黃河+民宿”之黃河鄉村度假
河南黃河邊上的民居,尤其在西部山區,古風濃郁,或為石墻,或為窯洞,原生態特色十足,很有吸引力。應廣泛發展“仰韶民居”、“天井窯院”、“河洛小院”、“客家客?!?、“黃河人家”,開發特色住宿業。
(9)“黃河+美食”之黃河美味尊享
注意發展地方大菜,如開封宋代宮廷豫菜、洛陽水席、焦作藥膳等。重視發展地方風味小吃,如開封小籠包、新安湯面餃、商丘水激饃、鄭州燴面、靈寶虢國羊肉湯、武陟油茶等。有意識地開發地方著名水果,如靈寶大棗、澠池大杏(貴妃杏)、滎陽河陰石榴、開封西瓜、寧陵皇家梨等。
(10)“黃河+演藝”之黃河文化沉浸體驗
沿黃每個省轄市各創作一臺能反映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藝節目,如同鄭州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開封的《大宋?東京夢華》一樣。洛陽可打造《洛神》,三門峽可打造《虢國風情》,濮陽可打造《龍城濮韻》,商丘可打造《三商放歌》,新鄉可打造《牧野情思》等。全河聯合打造《中原黃河歌舞戲曲匯》,把豫劇、曲劇、二夾弦、越調、太平調、道情戲、河南墜子、河洛大鼓、三弦書等全部搬上舞臺。
(五)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市場導向、共建共享,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沿黃旅游公共服務建設體制機制,通過沿黃旅游公路建設工程、特色旅游交通服務工程、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綠道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建設工程、高速旅游服務區建設工程、旅游廁所建設工程、旅游道路指示標牌建設工程、智慧旅游建設工程、旅游公共環境建設工程、鄉村旅游公共服務工程等,推動沿黃各市縣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發展。
(1)建設黃河旅游交通大環線
1.啟動黃河兩岸防洪大堤自駕車旅游環線,北岸西端為孟州曹莊黃河北岸大堤零公里處,南岸西端為惠濟區古滎鎮的保合寨,東端為臺前縣吳壩鄉北張莊。沿線擇址設立自駕車營地,建立自駕車營地體系。
2.建設黃河兩岸旅游快速專用通道環線,以鄭州作為起點和終點,與省市交通部門聯合,按二級公路或三級公路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盡量利用現有省道和縣道,修建連接道路,打通斷頭路。
3.打通黃河兩岸高速公路旅游環線,利用連霍、大廣、范輝、長濟、京港澳、原焦、運風等線路中相應路段連接而成,重點建設菏澤——范縣一段約為30公里、長垣——東明一段約26公里尚未開通的路段。
4.建立沿黃兩岸國家綠道系統,包括沿黃景觀步道、歷史步道、游憩步道等,開發帳篷營地,以步道實現 “以線帶點,以線帶面”的驅動效應。步道還可為徒步、自行車、騎馬等活動創造條件。
(2)完善跨越黃河的南北向11組通道
在河南黃河旅游帶上,南北跨河交通道路共有11組。在跨越時,一個地點往往有鐵路、高速公路以及國道或省道。由于道路性質不同,它們各有橋梁,個別為渡口。這11組通道分別通往黃河南北省內各地和全國各地,它們與三大環線交叉構成棋盤式交通網絡。這些通道中有些路的等級較低,有待進一步提升。省道S219在開封和封丘之間缺一座跨河橋,應積極籌建。凡高速公路在跨河處無出入口的,補建出入口。
(3)完善道路通標識指示系統
對沿黃九省旅游區內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道路指示牌和旅游標識系統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設置,完善旅游交通標志指示系統。
五、講好自己的黃河故事
河南的黃河故事來自歷史,也來自現代。
河南省文物局近日就發布了《關于切實做好黃河文化相關重大考古項目發掘研究傳播工作的通知》,明確9項黃河文化相關重大考古項目。與夏文化研究相關的偃師二里頭、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等3處遺址,與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相關的靈寶北陽平、澠池仰韶村、鞏義雙槐樹、鄭州大河村、南陽黃山等5處遺址,以及與開封宋都古城保護有關的州橋遺址。
河南的非遺文化項目不勝枚舉,除了享譽世界的“太極拳”外,還有汝瓷燒制技藝,唐三彩燒制技藝、紫砂燒制技藝、雀金繡燒制技藝、牡丹茶制作技藝、肖氏燒傷自然療法等等。結合河南省現已有的12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及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約400多項非遺文化,篩選出黃河文化相關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等發掘利用。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核心是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IP思維,是一種以“內容力”為生命和動力源的發展理念。一旦確定了每個段落、每個區縣的黃河文化特色,就要運用IP的思維,講好一個能夠讓人們產生共鳴的黃河故事,從而又進一步將這個IP挖掘出更為豐富的內涵,突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中不同的個性化要素。
結語
河南的黃河,是一個西望昆侖東連滄海沉淀萬年的文明搖籃,是一個有著老家記憶的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是一個飽經風霜生生不息的生態長廊,河南的黃河,是一個孕育故事的地方,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與發展,古老與現代的中原肩負著向世界講好黃河故事的歷史使命與義務。
(作者:朱萬峰 北京九鼎輝煌旅游發展研究院 院長)